组建文化和旅游部,机构合并打通文化与旅游的“任督二脉”
2018年3月17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批准了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业界高度关注的文化和旅游部正式组建,不再保留文化部、国家旅游局,19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提名雒树刚为文化和旅游部部长,成为新成立部门的首任部长。文化系统的部委改革确定,也标志着有36年工龄的“国家旅游局”正式成为历史。关于文化和旅游部成立,文化旅游业态融合现状和趋势,言之有范也在持续关注和思考。现将一些阶段性思考整理出来与朋友们分享,一家之言,仅供参考。
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中提到,组建文化和旅游部,将增强和彰显文化自信,统筹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和旅游资源开发,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新的部门,承担新的职能,承载新的希望,利好文化治理能力的提升,利好文化产业的大发展。
一、文旅联姻 融合发展已是大势所趋
文化产业是一种与其他产业关联度较高的产业类型。文化与相关产业的跨界融合、新技术应用、消费市场的活跃需求,推动关联产业的转型升级,催生文化新业态的发展。其中,尤以文化与旅游的关联度更高、渗透性更强。
文化是旅游的重要内涵,旅游是文化的一种传播载体。一部《少林寺》火了登封武术,一篇《养在深闺人未识》让张家界走向世界。越来越多的案例表明,打好“文化牌”是助推地方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策略。《2016—2022年中国文化旅游市场分析及发展趋势研究报告》显示,2015年我国全年接待国内外旅游人数为41.2亿人次,偏好文化体验游的人群已经达到50.7%。“文化+旅游”成为了人们旅游的新方式,享受文化的新方法,文化旅游正在成为行业风口。
文化与旅游的融合体现在文化对旅游吃住行游购娱各个方面的渗透。以吃、住、行为例,城市文化、地方特色与旅游的结合愈加紧密。近几年民宿成为旅游市场一股风潮,作为一种旧乡愁与新乡土相结合的产物,民宿除了解决基本住宿外,更重要的是对“当地人生活方式”的体验,是地方文化与旅游住宿的结合。
以游、购、娱为例,旅游内容和形式多样化的消费诉求和经营需要催生了各类文化业态与旅游的融合。以实景演出为代表的旅游演艺市场,使消费者得以从传统的“上车睡觉,下车拍照”式游览转变成对文化的深度体验,更重要的是推动当地过夜消费比重的提升。据《2016年中国旅游演出市场报告》显示,2016年全国共有旅游演出剧目232台,中国旅游演出票房收入为43.03亿元,同比增长20%,保持较快增长。此外,影视、动漫、音乐等文化业态与旅游的融合也更加广泛和深入,有效丰富旅游产品,创新旅游营销模式。
从文化产业自身来看,各个城市的文化遗产大多已成为当地的重要旅游景点。除此之外,文化产业园区、公共文化空间、文化消费场所本身具有文化内涵、地方特色,具有一定的艺术性和观赏性,已经或正在成为有别于自然风光、物质文化遗产的新型旅游项目。旅游聚集的消费群体,正在成为地方文化消费市场的重要客群。2016年2月国家旅游局正式启动“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全域旅游是一种系统思维,强调“旅游+”,整个区域、整个城市特色和文化,都成为了旅游的空间和体验的场所。
文化产业的介入,有助于促进旅游产业内涵式、创新型、特色化、体验式的发展,这不仅有利于满足当下旅游市场日益提升的多样化、差异化消费需求,也是旅游产业自身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需要。利用文化创意激活旅游资源,赋予传统旅游业新的活力,将是未来文化旅游发展的新动能。文化和旅游部的组建,未来工作重点不是只抓“文”或者重视“旅”,而是融合发展,实现资源和载体、内容与形式、休闲与体验的结合,推动业态创新,实现产业升级与消费升级。
二、理顺体制 发展文化旅游不再“小马拉大车”
改革方案提出,文化和旅游部的主要职责是“贯彻落实党的宣传文化工作方针政策,研究拟定文化和旅游工作政策措施,统筹规划文化事业、文化产业、旅游业发展,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组织实施文化资源普查、挖掘和保护工作,维护各类文化市场包括旅游市场秩序,加强对外文化交流,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等。”
文化旅游作为一个综合性、融合性很强的产业,一方面是靠“老天爷”的自然资源,一方面是靠“老祖宗”的文化资源。如上文提到,文化产业、公共文化服务、文物保护和利用、旅游产业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然而从现实的管理体制来看,以上这些交叉融合领域归属不同管理机构,势必会形成“多管一”的局面。因此,近年来很多地方的文化旅游相关机构调整与合并,也正是基于管理内容日益交叉重叠的现实,以统筹协调管理职能,提升政府服务效能。
2017年,全国24个省的旅游“局升委”,将旅游局升格成省级地方政府的组成部门。改革,是为了适应新时代发展的新要求。此次国家层面将文化与旅游合并成立国务院的组成部门,成为正部级单位,说明文化和旅游的融合现状和趋势越来越受到政府的重视。文化与旅游相关管理部门合并为正部级单位,有助于产业、事业、文物、旅游管理的优化协同高效,有助于文化产业资源、公共服务资源、可开发利用的文物资源和旅游资源的统筹,这不是简单的“1+1=2”的问题。期待在理顺管理机制的基础上,资源优势、人才优势、资本优势能够得到更有效的整合与放大,促进文化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三、不破不立 创新发展增强文化自信
我国很多城市在文旅融合发展上有成功的实践经验。据统计,全国各个城市已经组建了100多个文旅集团以及各类文旅基金,以适应当前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需求。例如,南京文投集团在进行大报恩寺遗址公园修复的同时,在内容的设置上通过声光电技术和新媒体投影技展现历史文化、佛家文化和报恩文化,通过文化和旅游业的结合取得了不错的效果。我国有大量的文化古迹需要进行有效保护与活化,这种保护需要巨大的资金支持,单单依靠国家财政往往难以支撑。除此之外,旅游的升级需要打造IP,拓展产业链,集合影视、广告、文学、艺术、新媒体等多种文化形式,仅凭政府一家之力难以实现,文化旅游集团(或文化投资集团)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旅游发展战略和产业布局,将文化产业化与旅游深度结合,针对性的进行重点旅游资源和项目的建设开发,统筹协调,促进文旅做大做强。
促进文旅产业发展如何扩大中华文化影响力,增强文化自信?这体现在文化和旅游部设置的国际性上。这一点国外已有可以借鉴的经验,例如澳大利亚设立了“贸易、旅游和投资部门”,韩国设置文化体育观光部,将包含旅游在内的与文化密切相关的产业归并一口,方便统筹管理。
据统计,2017年全年,我国入境旅游人数达到13948万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长0.8%,继续保持着全球第四大入境旅游接待国的地位。文化和旅游结合,让文化输出有了载体。美国的电影、韩国的游戏、日本的动漫、英国的戏剧,都是本国文化输出的载体,而人们更是对这些文化欣然接受,从这一层面来说,文化搭乘旅游工具输出,效果明显且更加柔化,易于接受。
参考文献:《文化和旅游部:利好文化产业》
《中国门票世界最贵》
END
责 编 | 徐妤函
美 编 | 李晓飞
推荐阅读
范周 | 学习《2018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树立新观念,探索新蓝海